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感人肺腑的《松花江上》将人们又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5年,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却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在西安目睹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后,一位充满革命激情的爱国青年——张寒晖创作了《松花江上》这首感人肺腑的血泪之歌。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首饱含激情的战歌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抗争的烽火。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不到1年的时间,东北抗日义勇军已达30万之众。1933年2月起,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大多已撤入没有沦陷的热河省改编为抗日联军继续抗争。这时期,聂耳到前线慰问,东北抗日义勇军军歌《义勇军誓词歌》,极大鼓舞了这位音乐天才;之后在拍摄电影《风云儿女》时,田汉作词,聂耳主动请缨作曲,谱写了这首伟大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民族的吼声(二)敌后战歌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军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军高级将领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成为新四军部队集体宣誓性质的战歌,并和《八路军军歌》一起,成为新四军部队作战间隙休整开会时必唱的两首军歌,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文化遗产之一。
民族的吼声(三)人民战争之歌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42年,年仅13岁的“放牛娃”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将日本侵略军引进我军的埋伏圈被消灭,自己则被敌人枪杀,壮烈牺牲。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1940年的沂蒙地区内外交困。外有日寇经常的“扫荡”,内有反动派破坏我抗日革命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阻止群众抗日。为了扫除抗日障碍,动员群众,阮若珊和李林按照上级指示创作了广为传唱的《沂蒙山小调》。
民族的吼声(四)时代的交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人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震。 “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写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Sorry,此资源仅限本站vip会员下载,请先登录
如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帮助及声明:若需要帮助,您可以查看 帮助中心 。若本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与我们联系2406067889@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