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纪录频道重磅推出社会现实类纪录片《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第一集《毛坦厂的日与夜》(上)
第二集《毛坦厂的日与夜》(下)
《毛坦厂的日与夜》讲述的是一座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和一个依此而生的小镇的故事。
安徽省的大别山麓,运转着一座庞大的高中,高中的名字因所在的毛坦厂镇而得名—毛坦厂中学。毛中(以下简称)拥有24000多名学生,其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加上应届生,学校每年都会有万名学生参加高考。
学校周边常年居住着数千户陪读家庭,形成了一座独特的“高考镇”。
何飞是复读班的学生,这也许是她的最后一次高考了,何飞能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复读的一年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吴俊是毛中的保安队长,也是应届高三生吴世康的父亲。吴家从未出过大学生,吴世康会实现家族的零突破吗?
学校和小镇是中国高考的缩影,是每个学生的成人礼,也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考验。
第三集《久牵的孩子们》
中国有超过2.7亿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千万,他们远离家乡,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十年前,林兰兰、武子璇和刘燕霞随打工父母从老家来到上海,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进入张轶超组织的久牵合唱队。十年来,纪录片镜头记录下了那些稚嫩的面孔。
今年,张轶超要排一部久牵音乐剧:故事讲述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和选择,故事背景设定在2024年的高考那天。林兰兰、武子璇和刘燕霞设想和演绎十年后的生活,十年后和十年前的她们开始了一场成长的对话。
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是回到家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她们努力寻找着不同的出路。背负着自己梦想和父母的期望,她们将作何选择。启程,她们将面临何种人生?
第四集《走出大山》
中国甘肃省会宁县,地处中国大西北,属于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尽管如此,会宁却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这里被称为“状元故里,博士之乡”,是西北的教育名县。
会宁县是中国广大贫困地区的缩影,高考成为改变人们命运的一次考试。刘洋洋是会宁一中的尖子生。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大学学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在备考的一年,刘洋洋又经历了哪些内心挣扎?
第五集《留学大潮下》
2014年,中国有45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放弃了高考。
就像人们俗称留学考试为“洋高考”,这俨然又是另外一种高考,同样是奋斗和追求,同样的潮流汹涌。我们关注高考,也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转身离去的身影。
为成就世界名校梦想、奋力备考的母女俩,留学服务机构里一呼百应的明星导师,国际学校里默默无闻的中文老师,还有那些真正走出国门、奋斗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他们代表的是留学大潮下那些往来不息的身影,奋斗、梦想、文化碰撞、人生选择,大潮终往何处去?“留学”现象令人瞩目,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第六集《校长的选择》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在中国,地域的差别、贫富的差距是客观存在,而人们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也是不争的事实。高考制度从当初的举国欢呼到现在的改革与重建,它背后是中国国情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教育理解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悄悄地改变。
中国的初中和高中加起来总计超过6万所。在这些学校里,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塑造着年轻的思想,2400万中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不同的教育领导者,他们的选择不尽相同。那些最能体现教育生态的代表者——缔造了衡水神话仍在继续激情工作的老校长、从深圳中学到北大附中一直在坚持的年轻改革派、还有带领学生游学稍显另类的实验者,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如何看待高考,都围绕着2014年高考这个节点一一呈现。
观后感:
很高兴能够回到自己的母校,而且就在这个多年前我听讲过、自修过的教室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不知在座诸位可有去过江湾镇外来工聚居区,从这里骑自行车到那边不超过二十分钟,多年前我一直从南区出发,骑着辆老爷车,穿过这片美丽的校区,由国权北路进入“机场”——那里的外来工们都是这样称呼江湾地区的,事实上,那里曾经也确实是一个机场。大片大片的荒草地,各种野生的林木,还有在杂草覆盖之下的依稀可辨的飞机跑道,甚至你可以看到在空中盘旋的老鹰。不过在这些富有诗意的景物环绕中的,不是祥和的田园风光,更看不到小桥流水人家,唯有一排排临时搭建的平房,各种来历不明的临时加工厂,随处可见的垃圾堆,以及集装箱货车扬起的滚滚尘土。最可怕的是雨天,有时高可齐膝的积水以及泥泞难行的道路会摧毁一切你对于上海的美好印象——那里显然不是上海。
2001年的江湾镇是如此,2006年的江湾镇呢?不错,变化了很多,比如新江湾城一期的房价已经涨到1万2/平方了,三室一厅的房型则要1万5。比如复旦的新校区就选择在鲜花盛开、绿树掩映的新江湾城。然而淞沪路以西,国权北路以东的地区呢?依然是一片片的废墟、一排排的低矮的简易住房。 复旦历史系的老教授周谷城先生曾经在73年之前回答《东方杂志》“你对未来中国的梦想”的提问时说:“希望在未来的中国,人人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周先生已经作古十年了,他的梦想究竟实现了没有呢?
这么多年了,我记得机场里面只有过两个公共厕所(肯定是没有抽水马桶的),而且要收费。许多打工者不愿意出那么几角钱,于是就在自己房子附近的废墟上或者草丛中就地解决。上海有三四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之中又有多少坐上抽水马桶了呢?
所以每当念及周先生的这个梦想时,我一直是深感愧疚的。尤其是如今复旦已经与江湾镇的外来务工人员比邻而居,我想如果周先生依然在世,当他坐在江湾校区的办公楼里,俯视下面那密集的民工住宅区时,他心中也一样会深感愧疚。
去年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曾经在焰火晚会那天,实施过三个小时(6点到9点)的交通管制,大量从外面下班回来,赶着要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的外来工们,外来工子弟们,被堵在淞沪路进机场的出入口处,被堵在参加这一百年庆典的警车以及警察们之外,直到晚会结束才被放行。尽管那时候他们没有太多抱怨,他们只是痴痴的看着在空中绽放的焰火。也许对于大多数外来工子弟而言,能够看到这样一场烟火的盛宴足以解决他们空空荡荡的肚子问题。 老实说,那个时候的复旦是令我感到羞耻的,如果那时候某个民工子弟问我:“为什么你们学校为了庆祝校庆就不让我们回家?”我将无言以对。因为当它将它自己与那些打工者们隔离开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失去了它所承载的道义,它就失去了它所谓的“大”。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复旦并不是几个高官的复旦,复旦还是有周谷城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是有许许多多满怀理想与责任的年轻人。
Sorry,此资源仅限本站vip会员下载,请先登录
如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帮助及声明:若需要帮助,您可以查看 帮助中心 。若本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与我们联系2406067889@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