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脉络清晰、史料充实,具有“四大亮点”:是第一部以武器装备和军事工业在抗战期间的作用为切入点的纪录片;是第一部较全面梳理抗战期间军事工业全貌的纪录片;是第一部深入采访拍摄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各主要兵工厂现存遗址遗迹的纪录片;也是第一部众多的抗战老军工集中亮相的纪录片,是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中国兵工史专家蔡寅生说,“本片是兵器史上第一次从抗战的角度出发,全面讲述中国军工历史的作品,非常有价值。许多史料都是第一次公开,非常珍贵。我看了很兴奋、很高兴。”
第一集
全国抗战爆发后,淞沪会战一役,打出了中国人的气节,却也使参战军队元气大伤。现代战争中的两方对决,除了战略战术和军队素质外,武器装备也成为影响胜负的重要因素。全国抗战中的很多战役表明,中日两国的军队装备力量差距很大,不仅海军和空军的实力相形见绌,就是陆军常规武器的总体实力也有很大距离,比如日军常规武器三八式步枪和中国常规武器“汉阳造”,虽然都仿自德国的毛瑟步枪,但性能方面就有差距。最初的“汉阳造”甚至连图纸都没有,是靠能工巧匠根据毛瑟枪的原型仿制的。
在武器装备实力悬殊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差距。军事工业是国力的集中体现。到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在轻武器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整体军事工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和日本也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中国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了民族工业的进程,但近代中国始终没能形成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民族工业和军事工业体系,全国抗战爆发前,大量进口德式武器,但很快在大战中消耗完毕,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军事工业,必将受制于人。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还一直存在一个重要缺陷,这就是武器制式严重不统一,一个国家生产出来的武器在零部件和配套方面不能通用。由于诸多原因,这一问题直到全国抗战爆发也没能很好地解决。
第二集
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很多重要城市,这些城市中的兵工厂成为敌人的重点目标。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有生力量,各大兵工厂都收到了紧急迁往内地的命令。由于事先没有统一周密的规划,不少兵工厂仓促迁移,甚至多次反复迁移,使得设备和人员都遭到重创,生产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在西迁的诸多兵工厂中,金陵兵工厂保存实力最好,三个月就恢复了生产。这跟金陵兵工厂的厂长李承干有很大关系。李承干是一位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正直清廉,精干严谨,毕生致力于民族军工业的发展。金陵兵工厂到重庆后,合并了汉阳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的一部分,更名为二十一兵工厂,是全国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为正面战场提供了大量的制式武器。
除了常规武器外,西迁的兵工厂中还有航空工业,其中包括位于中缅边界的雷允飞机制造厂。但是,这个飞机制造厂成了日军的“眼中钉”,对它进行了两次大轰炸。日军占领缅甸后,剩余的设备和人员撤到云南保山,但不久保山遭到大轰炸,飞机制造厂的设备和人员几乎全部被毁。
几十年过去,在二十一兵工厂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兵器长安工业集团和金陵兵工厂原址上建立的晨光集团,都把全国抗战期间的厂歌延续至今。这首由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歌曲,到今天仍然让我们沉思和感慨:“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
第三集
在很多八路军新四军老兵的记忆中,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国产“汉阳造”算好武器,连土制的枪械也算正规武器,很多战士背着大刀长矛和手榴弹上战场。由于国民党政府没有按照协定配发武器弹药,最初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主要靠缴获敌人武器来补充装备,牺牲非常巨大。
平型关战役后,中共中央意识到必须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统一领导和加强陕甘宁边区的军工生产。但是,敌后的军事工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片空白。红军时期的人员和设备在长征途中已经消耗殆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敌后的军工人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在这些军工人中,有来自上海的五金店小老板沈鸿,他带来了十几台设备,为陕甘宁边区的兵工厂制造各种机器。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钱志道和沈鸿一道,用了两年时间,筹建起了边区的第一个化学厂。还有太原兵工厂的一批工人来到根据地后,在刘贵福的带领下,设计制造出了“无名式”马步枪。在新四军的兵工厂,一个叫吴运铎的年轻人,他用土办法,依靠简陋的设施,自己造出了枪,让前来参观的史沫特莱惊叹。
在全国抗战爆发后的最初几年,整个敌后抗日武装力量所在的区域,人们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纷纷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或修械所。它们都从几十人的规模起步,几把锉刀,一两台手摇机床,一个自制的风箱,看起来比铁匠铺强不了多少,却为敌后抗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装备保障。
第四集
在山西黎城县,有一处奇特的风景区,叫黄崖洞。全国抗战期间,这里曾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敌后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由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亲自选点、指挥建设。根据史料记载,黄崖洞兵工厂拥有40多部机器设备,最高年产武器量可装备16个团。这里聚集了很多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产业工人,他们用各种办法发展军工生产。我军历史上第一款制式步枪“八一式”步枪,就诞生在这里。
不只是黄崖洞兵工厂,在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短短几年中,各大敌后根据地的兵工厂不断发展壮大。有了自行生产的武器和炮弹,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如虎添翼。黄崖洞兵工厂为百团大战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并且派出人员到前线修理枪械。
新四军的兵工厂在这一时期也遭遇了一次战火的考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但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兵工厂被迫分散到广袤的乡间,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即便如此,吴运铎等人还自行生产出了子弹。
百团大战后,黄崖洞兵工厂继续发展,曾成功仿制出了威力较大的掷弹筒等武器装备。但是,黄崖洞兵工厂因此也引来了敌人的关注,日军两次进攻黄崖洞兵工厂,特别是第二次黄崖洞保卫战,战斗特别激烈,但我军利用黄崖洞的特殊地形,浴血奋战8天8夜,歼敌1000余人,最后主动撤退。
第五集
1941年到1943年,是敌后根据地最艰难的三年。日军下了大力气来进行所谓“治安整肃”,展开残酷的“扫荡”和“清乡”,根据地面积大规模缩小。敌后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得不到外援,处境十分艰难。雪上加霜的是,这时的敌后兵工厂在“扫荡”和“清乡”中,生产能力急剧下降。不少技术工人在突围中不幸牺牲,抗战最初几年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敌后军工事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又退回到原点。
在这种极其残酷的情形下,敌后军工人不畏牺牲,坚持生产。他们经常白天隐藏起来,晚上加班加点,修理或制造枪械、复装子弹,特别是生产了大量的手榴弹和地雷。而军工生产本身也充满危险,由于条件过于简陋,不少军工人不幸牺牲于难以避免的事故。
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后,敌后兵工厂渐渐复苏,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以制造枪械为主,到后来能够自行生产弹药,到抗战后期,很多兵工厂已经可以生产迫击炮、掷弹筒和炮弹,为抗战最后的反攻和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其间付出的巨大牺牲让人们刻骨铭心,留下的启示也足以让后人深思。侵略者必然会被正义的一方击败,但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更需要铸造犀利的武器。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只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才能为国家和民族打造坚实的铠甲,赢得长久的和平与安宁。
Sorry,此资源仅限本站vip会员下载,请先登录
如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帮助及声明:若需要帮助,您可以查看 帮助中心 。若本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与我们联系2406067889@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