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历史的拐点》是一部展现历史珍贵瞬间、紧扣时代脉搏的纪录片,选取六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关键一年,关注那些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聚焦他们的选择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历史。
将精选若干个历史重要事件,以突破陈规的结构方式解读历史,同时将历史和今日的现实加以结合,旨在通过展现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历史瞬间,对祖国璀璨的文明史作出纪录和见证。
商鞅变法
魏国国相重病前将商鞅推荐给魏惠王,但是却没被魏惠王重视,甚至一度要杀害商鞅,商鞅无奈逃离魏国。此时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他求贤若渴,发布招贤令,在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帮助下,商鞅得到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商鞅的变法大计说服了秦孝公,但是秦国的大臣权贵却对变法并不买账,但是在秦孝公的主持下,商鞅开始大刀阔斧的变法。农业上,商鞅废除井田制,推行新田制,其次没收贵族特权,采取军功授爵,同时商鞅制定严酷法规,商鞅变法和秦孝公的野心不谋而合,国家意志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商鞅面对犯法的人从不留情面,太子犯法,商鞅采用变通的方式,将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新法实行10年,秦国已经脱胎换骨。商鞅带着秦国大军,打败魏国,得到河西之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的末日也就要来临。
秦惠文王将谋反的罪名安到了商鞅的头上,商鞅不得已开始出逃秦国。商鞅在任时,建立什伍制度,鼓励告密,将秦国打造成一个权力绝对在君主手中的社会,很快商鞅被抓捕,被秦惠文王处于车裂之刑,商鞅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废除变法,继续着商鞅制度的法规。
汉匈之战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冒顿王子以鸣镝射杀爱妻战马的手段训练出一支强大的草原骑兵。因头曼单于偏爱少子欲废冒顿太子之位,故冒顿先其一步杀父自立。刘邦登基后的第二年,冒顿率他的草原军团跨过了长城,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晋阳。刘邦决定给匈奴一点厉害尝尝。但是他的判断严重失误,导致自己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汉匈之战 第二集
匈奴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大患,于是朝堂上发起了一场关于战与和的辩论。结果主战派大臣王恢赢得了这场辩论,汉武帝也下诏攻打匈奴。王恢决定设计诱地深入,一场堪称完美的计划却又了疏漏。匈奴进攻时没有发现四处逃窜的百姓,还正好抓到一个胆小的武州尉氏,把朝廷的计划和盘托出。匈奴撤兵,王恢怕全军覆没不敢追击,最后只能自缢身亡。
汉匈之战 第三集
马邑之战四年后,汉武帝决定北伐匈奴,他采用了卫青的建议,四路大军跨出长城,深入匈奴腹地。三路大军均失利而回,唯有卫青的部队直捣匈奴王庭龙城。卫青的立功没能浇灭汉武帝对李广和公孙敖的怒火,两人沦为阶下囚。
汉匈之战 第四集
公元前127年,卫青夺回了匈奴盘踞多年的黄河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漠南之战,霍去病率八百精锐杀敌二千,之后两年,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荡平了汉朝以西的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发动漠北之战。
汉匈之战 第五集
公元前119年春天,汉武帝决意乘胜追击,发动漠北之战,他把远征漠北的使命交给了卫青和霍去病。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卫青率军斩杀将近2万匈奴,并火烧赵信城和匈奴全部粮草。
汉匈之战 第六集
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司马迁受刑,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一个重大的败笔。汉武帝事业的尽头就在这些败笔中显现。
澶渊之盟
第一集
五代十国在短短的53年间发生过多次饥荒,大旱过后,漫天飞舞的蝗虫遮天蔽日,饥饿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大宋建国第二年起,朝廷就派官员丈量土地,疏通河道,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早在公元916年,契丹领袖就通过血腥的征伐征服了草原上的部落,长城的存在阻挡了契丹人的南下,直到后唐时期,这条防线终于崩溃。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草原帝国的势力伸展到长城以南。
第二集
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率领20万辽军对宋朝发起了进攻。就在宋真宗的心慌意乱中,南下的辽军向大宋的腹地迅速挺进,距离大宋首都汴梁只剩下二三百里的距离。辽军逼近国都,大臣们异口同声地提出他们的逃跑主张。最终宋真宗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与辽订立和约,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第三集
萧太后想以战促和,又不想失去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她派宋朝降将王继忠和宋真宗接触,王继忠巧妙地向宋真宗传达了辽国希望议和的信号。而宋朝这边,宰相寇准拒绝议和,并主张作战到底,但是宋真宗厌战情绪强烈,他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最终两边议和,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须向辽国纳贡30万岁币。
第四集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边境换来和平,宰相寇准也声威日上,大权独揽,但是朝廷里仍有人非议“澶渊之盟”。随着时间推移,曾被宋真宗视为的丰功伟绩的“澶渊之盟”也成为无法言说的隐痛。两年后,宋真宗罢免寇准,为了洗刷耻辱,王钦若建议宋真宗进行泰山封禅。
下西洋
十五世纪初,为了寻找失踪的前朝皇帝,永乐大帝开启了远洋海外的超级工程。郑和,率领巨型船队,征服巨浪和凶险,联系了中国与世界。帝国财政无法承受下西洋的巨额成本,缺乏商业驱动的航海事业注定难以持久。七下西洋的结束,是郑和人生的终点。明王朝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夕,降下最后的船帆。
第一集
19年前,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的新航线,为了感谢天妃的保佑,航队归来时,郑和在长乐建造了天妃南山行宫。明成祖朱棣死后,禁海成为朝廷的主流,郑和的远航被迫中断。
第二集
公元1403年6月13日,建文帝在宫殿里度过了皇帝生涯的最后一天,一场大火遮蔽了建文帝的去向,他是命丧火海还是亡命天涯,众说纷纭。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公元104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然而数十年后,郑和的这支船队销声匿迹。
第三集
公元1405年,郑和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在此后的十六年里,郑和完成了五次下西洋,虽然海上需要面对众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但郑和最担心的是身后的暗算。对郑和远航的非议在朝堂上从未停止过,缺乏商业驱动的远航让帝国的经济雪上加霜。
第四集
朱棣北伐途中去世,此时郑和正在进行第六次远航,等他回京,面对的是新皇帝朱高炽,一连串的变故让郑和的事业处于捉摸不定的摇摆之中。朱高炽采取极端的收缩政策,郑和被安排到南京修建大报恩寺。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再次派遣郑和出海远航,此时郑和已经老迈,但雄心依旧。
第五集
在印度科钦曾有块石碑记录中国人把渔网带到这里,刚好和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吻合。公元1407年,郑和在返航途中灭掉盘踞在马六甲的海盗陈祖义。公元1433年7月,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船队回国,跟随船队的还有很多外国使节,但是却不见郑和的身影。郑和以一种沉默的方式留在了海外。
第六集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终点站在印度古里,在这里,大明精美的瓷器被当地商人转卖,踏上了前往地中海的路途。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的壮举,然而却没有为大明带来利润,反而严重削弱帝国的经济。虽然后来又短暂的“隆庆开海”,但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实行全面禁海,中国的航海事业戛然而止,直至近代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国门。
Sorry,此资源仅限本站vip会员下载,请先登录
如下载地址失效,请联系我们的在线客服!帮助及声明:若需要帮助,您可以查看 帮助中心 。若本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与我们联系2406067889@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回复!